「點亮淡水禮拜堂」用光重拾人與環境美好的關係


淡水河流沿岸的夜光是怎樣的光華?—「點亮淡水禮拜堂」用光重拾人與環境美好的關係。

「光」帶來光亮、溫暖與便利。光不單是為了看得見,更是為了激發感知,讓人們透過光的啟蒙,感受生活的人文深度。然而過度使用照明的結果,卻也讓全球光害日趨惡化,造成視覺上因過度渲染而引發的情緒焦慮,範圍從星空、自然生態乃至生活品質都受到了影響。如何制定及規範生活中「光」的設計及運用,是值得重視的問題。


成立於2010年的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,以點亮臺灣文化、推動光影藝術人文活動、提升生活品質為宗旨,結合各領域專業人士及藝文界翹楚,長期關懷與推廣臺灣光環境文化,並致力推動公私部門重視公共空間、公共設施、開放空間等光環境營造,也從「感光工作營」、「光偵探」、「點亮計劃」到「台灣光環境獎」發掘許多良好光環境的作品。藉由這些作品案例,了解環境與生活的關係,藉由光重新認識、親近我們的生活環境,讓許多現代生活中被遺忘的地方再次被光喚起,進而促使人們看見它們對生活文化的重要性。
 

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姚政仲


「感光城市,點亮臺灣」是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長期推動的願景工程,10年來,點亮示範基地遍佈全臺。董事長姚政仲表示道:「當我們在做「點亮計劃」的時候,在點亮的那一刻,每個人看見改善過後的光環境,臉上洋溢著安靜和喜悅的神情,這個便是我們舉辦光環境獎真正的意義。」。點亮計劃著重的不僅是照明的改善,更重要的在於透過光的轉變與推廣活動,與在地的景觀、文史、生活及地方故事產生更多連結,期盼運用城市美好的亮光,重新拾起人與環境間美好的關係。

 

「光之廟宇」風神廟
 

恆春古城 西門

 

池上穀倉藝術館


2013年9月,點亮計劃從人文色彩豐厚的府城出發,打造臺灣首座「光之廟宇」風神廟。2015年,針對「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荷花池」周邊空間的照明改變示範,用光影串起豐富的空間語彙。2017年2月,完成「恆春古城 西門」永久點亮計劃,後續「屏東縣政府」陸續完成環城點亮,同年同時策劃「池上穀倉藝術館」整體光環境規劃與照明設施,引入自然天光,在建築空間中保存居民的在地記憶。



而今年,中光電基金會選擇百年間對北台灣的宗教、醫療、教育和歷史文化影響至深的馬偕博士開墾據點「淡水禮拜堂」為基地,開啟系列以「光」為主題的「點亮淡水禮拜堂」推廣活動。10月26日,近百人在夕陽餘暉的時刻,手持蠟燭於弦樂及美聲中迎接淡水禮拜堂的點亮;籠罩在燭光色中的淡水禮拜堂,猶如一座光之教堂,重現了百年前馬偕博士的奉獻與精神。



為了表現馬偕博士宣教的精神,以及教堂神聖溫暖的氛圍,照明以「上亮下暗」的設計,呈現上帝自然崇高的光感;且整體光源是「比月亮再暗一點」的光,目的便是不希望讓人造光影響星空,展現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關係。除了禮拜堂外,周邊的景觀如滬尾偕醫館、路燈等,皆有納入整體的考量,路燈加裝遮光罩,改善眩光的干擾。從此,來淡水的旅客不只是從遠處觀看教堂的美,而是能夠走近體驗,親身感受這座古老的教堂,以及馬偕博士來台開墾這段溫暖的歷史記憶。

 



本文轉載自Wehouse